Embracing the Dawn—Discovering Transparency and Radiance in Su I-Jung's Landscapes
-by Lu Song-Ying (PhD of Fine Arts of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Artists possess a keen eye for beauty, offering audiences unique perspectives. When Louis Daguerre invented the world's first camera in 1839, painters were profoundly impacted, realizing that realistic documentation was no longer the sole purpose of painting; it held different meanings.

龍登四百,畫出臺南生命力

--藝術家自序

 

我出生於臺南,從6歲就開始接觸畫筆,小時候塗鴉的作品投稿參賽取得佳績,讓我對繪畫領域的興趣開始萌芽。後來就讀建興國中、長榮中學時,啟蒙於沈哲哉老師,讓我對於藝術有更深入的認識,也打下了很好的基礎。我們學生們和老師感情很好,常常一起出遊,沈哲哉老師在當時為我畫的肖像畫,我一直珍藏到現在。後來我前往美國留學,旅居紐約、洛杉磯等地,並且參觀世界各地美術館,視野大開,對我油畫創作幫助很大。

迎接曙光—看見蘇奕榮風景裡的透與亮

--策展論述

藝術家有一雙善於發現美的眼睛,所以可以帶給觀眾不一樣的視野。當1839年達蓋爾(Daguerre,1787-1851)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照相機時,畫家感到無比震撼,從此,寫實記錄不再是繪畫的唯一目的,繪畫還有不一樣的意義。

彩繪眾生,邁步向光

--文化局長序

 

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面貌,在歷史的腳步中,形塑出城市的特色。臺南是個重視文化底蘊,又不斷求新求變的地方,透過不同世代的共同努力,積累出屬於臺南的文化果實。

這次很榮幸邀請到藝術家蘇奕榮,蒞臨臺南文化中心文物陳列館舉辦個展。他的創作風格多變,從早期師承沈哲哉的設色觀念和紮實的素描基礎,裸女、芭蕾舞少女系列透露抒情優美氣息;風景畫亦獨樹一幟,擅長採用空間分割再重組的連續畫面,表現層次鮮明的立體感與空間感,有著獨特的動感與氣勢。日本藝評家吉井和已曾讚揚:「蘇氏獨創的作品風格並非替代畢卡索,而是用獨自的見解,創作出自己的題材,繪畫出偉大的價值觀。」

四百迎曙光

--市長序

 

臺南人文薈萃,名家輩出。2024年時值臺南四百,欣聞藝術家蘇奕榮於臺南文化中心展出歷年精彩作品,和市民朋友分享這一路走來的創作心路歷程,難能可貴。

藝術家蘇奕榮,1960年生於臺南,現任中華文化藝術總院西畫院院長、千鶴美術館館長,曾經跟沈哲哉、黃連登等名師習畫。他生於斯,長於斯,同時又曾留學美國,足跡遍及紐約、洛杉磯。後來回國後,致力於油畫創作,曾前往世界各地展覽,迭獲榮譽,並且積極推廣藝文,曾任南美會顧問、府城人物畫會創會會長,對於臺南的藝文發展,卓有貢獻。

榮光傳承,藝展鴻圖
--立法委員序

文化首都臺南以豐富的文化傳統與藝術發展著稱,經過不同世代的持續努力與守護,才能擁有今天的成就。進入國會服務後,我一直很關心臺南的文化建設,除了在2020年爭取文化部前瞻2.0預算補助臺南的再造歷史現場專案計畫,也在2023年爭取文化部藝文場館升級計畫,來整修臺南文化中心和生活美學館,要將臺南打造成文化藝術蓬勃發展的城市。

看見未來的曙光

--賴清德序

臺南有著深刻的歷史紋理與涵養,藝術文化的氣質彷彿根深蒂固地存在這塊土地上,孕育了無數的大師,也深深地影響造訪過、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

藝術家蘇奕榮1960年生於臺南望族,是被譽為「半導體女王」享譽國際的AMD執行長蘇姿丰女士的堂哥,從蘇姿丰1969年在臺南出生、舉家移民美國,到日前返臺接受陽明交大名譽博士、蘇奕榮特別到場祝賀,家族之間始終有著凝聚力,感情融洽。2018年時蘇姿丰與她時任紐約臺灣會館理事長的父親蘇春槐、母親羅淑雅,一起獲頒為臺南市卓越市民,成為首次有全家同時獲獎的紀錄。蘇家人對臺南的貢獻,有目共睹。

文/呂松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博士)

藝術家有一雙善於發現美的眼睛,所以可以帶給觀眾不一樣的視野。當1839年達蓋爾(Daguerre,1787-1851)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照相機時,畫家感到無比震撼,從此,寫實記錄不再是繪畫的唯一目的,繪畫還有不一樣的意義。